公告公示
关于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5-02-10  来源:

现将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政府依法履职水平。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同城通办”改革,常态化开展企业开办、变更、注销、迁移“一件事”,推广“就近办、快速办、一次办”。创新“清·亲帮办”“一品代办”等,开展“三减一优”,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今年新设企业4142户,12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全年办理量6.5万件。推进政务服务“三化”建设,区镇村三级大厅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并联审批、市政公用报装、材料免提交等工改举措走在全市前列。二是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区27家单位均建立“两库一清单”,跨部门联合抽查企业2315家、回填率100%,实现跨部门联合检查全覆盖、问题全清零。创新“信用+执法”渐进式监管,搭建助企塑信“移动工作站”,相关案例入选全省服务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实例。推进涉企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制定400余项免罚轻罚不予处罚“三张清单”,落实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228件,为企业减负近3000万元。三是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出台《区建设“四最”一流营商环境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开展不公平对待企业规范性文件政策清理,建立产业链“1+5”法律服务机制,通过“法律托管”为民营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发挥江苏政务服务清江浦旗舰店“苏企通”平台优势,优化“免申直补”办理模式,发布4749条奖补事项,全年发放奖补资金超1.6亿元。

(二)严格规范程序,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一是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落实《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文件,从严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及时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建立重大行政决策“部门+司法局+法律顾问”审查模式,司法局局长列席区政府常务会成为常态。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今年对教体局《优化局部片区教育资源配套》执行情况开展后评估,强化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工作的监督管理。二是着力强化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落实《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等文件,完善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机制,全部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推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全流程、全链条机制,建立“承办部门+审查机构+公职律师”审核模式,今年完成《清江浦区市容环卫责任区范围划分办法》等2件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三是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优化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建立“法律顾问+法律专家库”工作模式,完善政府法律服务工作程序,区政府机关法律顾问、党政机关公职律师覆盖率均达100%。组建清江浦“法律智囊团”,严把重要文件起草、重大协议签订、疑难矛盾化解等事项法律关,推动运用法治方式破除项目推进涉法难题,全年处理各类法律事务500余件。

(三)聚焦规范公正,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扎实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对28家行政执法单位开展“三项制度”全覆盖式督查,实现100%落实目标。开展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聚焦执法不规范等六个方面问题,做到逐一整改销号。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动态调整、风险防控、工作规程等机制,全区证明事项40项、全年办件量达5500余件。二是创新实施“合并联合”行政检查。建立涉企行政检查清单“动态化”管理制度,累计编制710项检查事项。对同一检查对象开展联合检查,切实压降检查频次,设置企业“观察哨”,对企业反映的执法行为及时跟踪监督,落实涉企检查事前备案制度,全年归集检查信息4142条,2例联合执法检查案例被《新华日报》采用。三是持续推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推广应用全省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累计录入数据40000余条,录入率全市前列。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全年共组织2期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1556人次,推动各执法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执法培训活动,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131场次,累计培训近5000人次,有效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突出依法监督,推动行政权力规范运行。一是依法接受司法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及时办理“两代表一委员”意见建议,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5件、政协委员提案255件,满意率均达100%。落实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全年办复率均达100%,一篇检察建议获评全省优秀“三书一函”。完善行政应诉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季季看活动”,推动区政府“一把手”出庭应诉当庭化解行政争议,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100%。二是切实强化层级监督。出台《关于强化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落实“三解两会”工作机制,全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18件、化解151件,参与各级行政机关为被告的一审案件191件,败诉8件、败诉率从年初的28.75%压降到4.19%,行政败诉率持续下降。认真实施审计工作,全年完成审计项目15个,完成上级审计项目10个,提出建议48条。三是持续加强社会监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户外公开栏等平台联动工作机制,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资源实现共享互通。印发《区12345政府便民热线“六办一保障”工作机制实施办法》,拓展“12345”热线平台功能,全年受理各类诉求9.5万件,工单响应率99.43%、办结率99.82%、满意率84.66%。

(五)坚持依法治理,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广度深度。通过一廊、一街、一书房及方寸法韵、运河法迹、匠心法影等,建成全国首家集“赏、观、品、读”功能于一体的清江浦运河法治文化会客厅景观集群。实施十大法治惠民项目,通过普法骑士团、运河法治市集等营造全民参与普法学法氛围。推动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法治小微阵地300余个,完成百余部法治文化作品,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56个,4家法治薄弱村(社区)顺利“摘帽”。二是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成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推动访调、诉讼、公调、检调在一栋楼宇深度融合,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在一个平台无缝衔接。构建村居“3+1+N”调解机制,打造554个精网微格调解室,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解”。成立“帮多多”枫桥调解服务团、律调江淮调解中心等组织,全年调处纠纷2万余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年化解信访积案188件、化解率26.06%,化解上级交办事件201件、报结率100%。三是高效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加强法治镇街建设,推动合法性审查全贯通,构建“中心+司法所长+法律顾问”审查格局,做到从源头规范行政行为、防范风险。优化“社区管小区”治理模式,推动法官、检察官担任镇街法治指导员,16个镇街全部建立“优+”融合法庭、115个村居全部建立法官驿站。推进综合执法进小区,组建“驿心为民”法律服务先锋队,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印发开展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活动通知,推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主体班次必学内容,在区政府常务会开设“法治政府建设微课堂”,全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4次。召开2024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会议,实施“现场述法”书记区长“双点评”,全区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率、合格率均达100%。二是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领导体系,建立依法治区办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挂帅、部门协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召开依法治区委员会会议,审定依法治区年度要点等重要文件,对法治工作进行谋划部署。制定法治区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套指标体系,建立“法治建设简报”“行政应诉通报”等机制,制度化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任务落实。三是健全完善督察考核体系。法治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党政政绩考核指标、常委会常务会议事议程、人大政协视察议题、年度督察计划等的重要内容,与全区中心工作同步落实。实施“部门自查+实地督察”“卷宗评查+专项核查”“定向督查+随机抽查”法治督察模式,今年围绕行政执法、合法性审查等开展督查4次,切实增强各单位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少数单位对行政争议化解力度不够,未做到争议源头防范,导致我区行政应诉、复议案件数量多,败诉率较高。二是少数单位依法决策机制待完善,执法不规范问题仍存在,法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导致我区法治建设满意度较低。三是少数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是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开展“清单式”述法活动,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开展法治建设“1+5+10”专项提质行动,完善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查,推进法治惠民工作。二是全力推动政府职能依法履行。立足全区重大发展战略,依法履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责,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积极作用,提升依法决策水平。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行政一件事”协调机制,实施“行业+板块”联合执法检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三是着力提升群众法治建设满意度。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深化三级合法性审查全贯通机制,打造一批基层法治建设典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运用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非诉方式化解纠纷,做优“清解纷”调解品牌。高质量推进“八五”普法,打造“清司法晏”普法矩阵,推进“满天星”全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