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11320812MB0500419K/2022-00003 发布机构 清江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2-01-11
文  号 主  题 提交区人大报告 体  裁
文  号 主  题 提交区人大报告 时效说明
2022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月10日在淮安市清江浦区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政府区长  赵洪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极不平凡、极为特殊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较好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年度答卷。

让我们倍感欣喜的是,一项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市前列。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0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21%、总量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荣登高质量发展全国百强区榜单,“进位争先”成为全区上下最自觉的行动。

让我们倍受振奋的是,一批批体量大、质态优、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全面加快实施。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73个,预计通过开竣工项目分别达62个、37个,华润万象城等项目顺利落户,益海嘉里、黄码港成功入选省重大项目,投资50亿元的天鹏锂能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100天、跑出了项目服务的“清江浦速度”,“项目为王”成为全区上下最广泛的共识。

让我们倍添动力的是,一个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堵点得到有效破解。清理闲置低效用地1100亩,盘活无证存量资产6.2万平方米,解决工业厂房不动产权证办理遗留问题41个,徐家湖路东侧等一批棚改地块实现“清零”,中心城区项目落地难、资产盘活难、棚改征收难等“老大难”问题加速破冰,“克难攻坚”成为全区上下最真实的写照。

让我们倍觉欣慰的是,一件件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按期高效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扎实推进,总投入43亿元的政府十大惠民工程年度任务如期“交卷”,34个问题楼盘化解销号,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40%,大气、水环境质量创近年来最佳水平,“幸福笑脸”成为全区上下最生动的表情。

各位代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既经历了风雨,又见证了彩虹,更收获了希望。

一年来,我们致力调结构促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不断夯实。主导产业提质扩量。商贸、金融、物流“三大中心”加快建设,开通高铁东站至“两大商圈”免费公交定制专线,中央新亚加速提档升级,金地MALL等商业综合体陆续开业,省股交中心淮安分中心入驻金融中心,投资20亿元的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签约落地,入选首批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生物医药、现代食品、锂电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加快集聚,投资20亿元的益海嘉里中央厨房项目成功签约,投资10亿元的橙柳电子项目全面开工,投资20亿元的正大清江制药新厂区主体竣工,天士力帝益药业、旺旺食品等重点企业连续多年税收贡献超亿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22%。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休闲观光、农业科技“三大基地”加快推进,村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实现翻番,新增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千亩蔬菜生产基地、3处省级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一园两基地”,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园区载体支撑有力。清河经济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化”运作模式全面推行,初步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贡献了全区72.1%的规上工业产值、84.7%的工业入库税金,投资5000万美元的旺旺健康功能食品产业园签约落地,投资50亿元的淮钢特钢产业园开工建设,华瑞天成、Mini LED背光芯片等项目竣工投产,经济建设主阵地功能地位更加凸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市率先开展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试点,发放全市首张“一照多址”“一址多照”营业执照,开办企业平均耗时压减至0.5个工作日,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89家、总数全市第一,市场主体总数超11万户。出台“1+N”惠企政策大礼包,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全年累计兑现扶持资金超1亿元。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30余场,帮助企业获批贷款53亿元。推动建材、施工、开发三方深度合作,建材产品供需对接金额超12亿元。

一年来,我们致力抓改革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发强劲。重点改革蹄疾步稳。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在苏北率先推行企业登记政银合作新模式,“军人退役一件事”集成服务全市试点。稳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任务,城投集团跃居全国区县城投公司总资产排行榜第62位。落细落实基层“三整合”改革,编制公布128项镇街行政权力清单,44项行政处罚权下放至镇街,清浦街道被认定为全省“三整合”工作示范单位。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认定家庭农场41家,产权交易平台成交额突破1亿元。全面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科技创新加速前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4.8亿元、同比增长30%,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天士力帝益药业成功入围2021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唯一。清江浦科技中心加快建设,伯利兹总部科创园顺利开工,正大清江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成功引进院士团队1个,入选省“双创人才”5名、数量全市第一。对外开放持续发力。成功举办第四届食博会功能性食品发展论坛、日韩企业代表团清江浦区投资推介会等有影响力的开放交流活动,组织150余家企业参加第四届进博会、首届淮河华商大会、两岸现代农业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对接活动,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5.7亿美元。智善机械在美国设立公共海外仓,正大清江被认定为省第十二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入选全省首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

一年来,我们致力优品质深内涵,高质量发展的绿美长卷徐徐展开。空间格局“显山露水”。“三城”框架进一步拉开,国土空间规划近期实施方案、第一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顺利获批。北部主城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统筹推进空间优化、产业协同、功能完善,与国开行合作的都天庙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庙精品休闲街区等“一线七点”项目高效实施。南部新城以功能完善为重点,启动实施武黄路改造提升工程,明远路、光明路等一批“断头路”加快打通,爱琴海购物公园开工建设。活力港城以港产联动为引领,启动临港新城食品产业园规划编制,黄码港顺岸式泊位、挖入式港池加快建设,益海嘉里、苏粮益嘉等项目顺利开工。城乡建设“内外兼修”。全年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67个,完成投资146亿元。实施13个地块5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完成化工新村等31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提升、大河新城等16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改善农民群众住房969户,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899套。新铺设集镇污水处理主管网12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新增停车泊位2070个,新建改建公厕6座、垃圾中转站2座,打造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0个。完成205国道交通安全消隐工作,公路路域环境持续提升。推动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触角向镇村延伸,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颜值气质“与日俱增”。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沿线美化亮化工作,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一线一园”文旅廊道加快建设,全年新增绿化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后左庄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三牛”精神等系列主题绿雕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评选出“最美农贸市场”“最美小巷”等七大主题文明示范样板75个,西安路社区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一年来,我们致力办实事暖民心,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成果广泛共享。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十连增”,保障水平全市第一。低保补差水平、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标准全市最高,全年救助各类困难群体14.4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6900万元。全面落实援企稳岗、促进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1.9万人、扶持创业3110人,富民创业担保贷款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爱情小镇、古庄牛生态创业园通过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复核。居家养老工作获中央电视台点赞,京南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投入450万元提档升级区核酸检测实验室,疫情防控“十一项能力”达标达效,疫苗接种率全市领先。提档升级武墩、市中2个区域性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3个标准化基层中医馆,家庭医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建、续建武墩中心幼儿园、一附小东校区等6所学校,成立清河幼儿园、人民小学、清河开明中学等6个紧密型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均衡。全面落实“双减”要求,“一校一策”打造课后服务“好时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5%以上。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400场次,入选全省第三批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泊堓空间、翔宇书房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清江浦运河文化游获评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健身步道15公里、体育公园2个,圆满完成“2021西游乐园淮安马拉松”相关承办任务,我区运动员梁馨枰、徐冕分别斩获东京奥运会、残奥会银牌。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纵深推进“三网融合”,吴圩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施家桥社区110治理”模式获省委政法委表扬,长西街道“红色物业”工作受到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严格落实“一线三包”责任,制度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妥善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难案。深入开展电信网络诈骗整治行动,累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巩固专项斗争成果。高标准开展“三年大灶”专项整治,创新零星工程监管模式,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强化全程监管,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全力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牢牢守住经济发展“生命线”。

一年来,我们致力转作风提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更加牢固。成功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细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0件、政协委员提案212件,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一批代表、委员的“金点子”成为政府工作的“金钥匙”。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及时办结12345热线、政风热线、区长信箱等各类公众诉求6万余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规模,扎实做好各类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着力惩治重点领域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

各位代表,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的圆满收官。过去五年是清江浦整合、磨合、融合的五年,更是经济发展“蜕变”、城乡面貌“蝶变”、百姓生活“质变”的五年。全区上下克难奋进、创新实干、矢志争先,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跨越”,“强富美高”清江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地区生产总值连上三个台阶为标志,“强”的成就更加瞩目。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连续突破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逐年增长、总量跃居全市第一,以全市四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近六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功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创新创业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

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富”的成果更加丰硕。每年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稳定在7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8万元增长到4.99万元、年均增长7.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困难群众保障标准连年提升,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健康清江浦”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惠民活动有声有色,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以“三城”联动格局全面拉开为标志,“美”的底色更加鲜明。“三城”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288万平方米棚户区完成改造,323个老旧小区展露新颜,新增绿地面积420万平方米,入围全省唯一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区,内环高架、金融中心、食博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使用,水渡口片区淮安“外滩”形象初步显现。

以高分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为标志,“高”的基础更加坚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法治清江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三网融合”走在全市前列,“红色物业”品牌更加响亮,创成全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

此外,民宗、侨台、档案、机关事务、地方志、人防、人武、双拥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工商联、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付出的努力非比寻常,取得的成绩好于预期。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群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清江浦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清江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首位度不够高,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项目“缺大少新”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导产业集聚度还不够强,新兴产业布局尚未成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还比较繁重,部分领域矛盾风险、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担当精神和干事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会直面问题,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清江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纵观发展大势,未来五年,既是风险挑战期,更是机遇叠加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大变局也蕴藏着大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为我们更深层次融入新发展格局创造了大好契机、有利条件。既是转型压力期,更是优势激发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愈发趋紧;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都是我们厚积薄发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既是竞争加剧期,更是跨越赶超期。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有懈怠就有可能掉队;但只要坚定信心、锚定目标,抓住市委市政府建设“大市区”、为清江浦放权赋能的有利契机,不断巩固和放大自身优势,我们就能在百舸争流的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持续加速、脱颖而出。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淮安当第一、江北争前列”清江浦发展新篇章。主要目标任务是:

——打造综合实力强区。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坚定不移抓项目、兴产业、优环境,具有中心城区特点的“333”主导产业在更大范围集聚成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高于周边县区、高于同类型城区,经济总量跃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区前60名。

——树立城乡融合典范。把产城融合、协调发展贯穿城乡建设始终,突出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三城”“五大功能区”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融合协同,打造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宜居城市,创建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碧水蓝天净土成为清江浦最靓丽的“颜值”担当。

­——构筑对外开放高地。积极策应“枢纽新城”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用好宁淮区域合作平台,发挥黄码港通江达海优势,拓展更广“朋友圈”、牵手更强“合伙人”,更好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优势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稳定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推动对外开放工作迈上新台阶。

——成就美好生活样本。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充分放大“三网融合”品牌效应,切实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2022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逐梦赶考永不止步,奋斗初心历久弥坚。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区委二届三次全会部署,深刻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和“跨越赶超”使命,与全区广大干群同拼搏、共奋进,用实干去创造,以实绩来作答,在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各方面因素,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市任务,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围绕全年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提质增效,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上迈出更大步伐。产业是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支点所在、重心所系,要保持定力、持续用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链集聚。围绕主体培育“固链”,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正大清江、天士力帝益药业释放产能,引导澳洋顺昌、华瑞天成增产扩能,推动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淮钢特钢产业园加快建设,天鹏锂能一期、橙柳电子一期建成投产。围绕招大引强“补链”,深入实施工业项目建设“1532”工程,精心绘制“3+N”都市型先进制造业招商图谱,积极招引与三大主导产业配套的产业链项目和上下游企业,推动明基隔膜、亘久软包电池加快落地,旺旺健康功能食品产业园、复星医疗器械产业园全面开工。围绕科技创新“强链”,推动清江浦科创中心投入运营,鼓励金象传动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正大清江加快建设省研究生工作站,努力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产业体系,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现代服务业向中高端攀升。聚焦中央活力区建设,全面启动“两大商圈”环境提升、业态升级,加快华润万象城、中海高端商业综合体项目实施,推进花漾城二期建成运营,打造区域性综合消费新高地。抢抓新经济风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流量经济、首店经济,全面“点亮”夜间经济,将区位和市场优势转化为强大消费动能。放大金融中心集聚效应,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加速汇聚,力争年内5家以上知名金融机构签约入驻。深化与省股交中心交流合作,为本地优质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推动2户以上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上板”。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完成临港新城食品产业园规划编制,推动智慧物流港、国家储备粮粮库主体施工,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中农联华东国际食品开工建设,省运河航运公司总部建成运营。

近郊型农业向特色化发展。精心建设淮安市民的“口粮田”,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5000亩;健全淮安红椒、淮香食用菌等农副产品产销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农副产品供应基地8个以上。精准布局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提档升级榭园休闲体验园、龙云生态园等一批农事体验、农业观光基地,全面启动二河生态文旅廊道建设,组织开展“清香”农民丰收节、垂钓节、葡萄品鉴大赛等休闲农旅活动,古庄牛创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精致打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推进市农科院创新中心试验基地整体迁入、博士科教农园早日开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加快建设,全年新增省级“星创天地”2家、绿色食品标识1个、淮味千年授权品牌2个。

(二)深化改革创新,在激发跨越赶超动能上谋求更大突破。坚持改革闯关、开放探路、创新赋能,进一步放大中心城区资源富集、人才汇聚等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拓宽新空间、创造新机遇、打造新引擎。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水平,推动“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常态化。推行免罚轻罚“清单式”执法,对企业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予以提醒教育,酌情免予处罚。纵深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健全完善园区、部门、镇街差别化考核体系,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力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主责主业,确保“三大平台”项目招引贡献度占全区80%以上。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实体化转型,推动经营范围向城市运营、金融服务、片区开发等领域延伸,力争区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1200亿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土地,力争流转率达75%以上。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广泛集聚高端要素,不断提升资源承接、产业协作、链接融合的能力水平。聚焦特色主导产业,用好“3+16+N”招商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确保年内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7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取得更大突破。策应台资高地建设,深化与昆山等地的交流合作,加强与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沟通对接,积极参与相关产业的分工协作,全年招引外资项目8个以上,完成外资实际到账1.5亿美元以上。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5.5亿美元以上。

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全面落实园区高质量发展“1+N”改革政策,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区域联动、错位发展的生动局面,确保清河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大幅提升。西安路园区做好“挖潜”文章,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定进退,着力推进落后低效产能“腾笼引凤”,全年清理闲置低效用地1500亩以上;清河新区做好“融合”文章,推动汽车销售特色街区升级改造,加快布局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更好促进产城融合;和平工业新区做好“留白”文章,重点提升空间规划、功能配套水平,加快单片500亩以上成片土地整理步伐,为重特大项目落户提供空间保障。

(三)突出协调联动,在提升城市品质能级上取得更大进展。坚持片区化、融合式、集约型发展,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发展能级。

用工匠精神推进城市建设。实施总投资230亿元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51个,推动“五大功能区”融合联动发展。围绕居住更舒适,启动原清安医院等10个地块棚户区改造,完成富丽花园等2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建成8900套公共住房。围绕交通更便捷,统筹抓好205国道整治提升和明远路贯通工程,推动长深高速和平互通、330省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项目年内开工,完成西安路片区等13处易涝点整治。围绕颜值更靓丽,加快推进滨河大道西延、古淮河绿道贯通工程,全面启动二河景观提升工程,抓好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绿化景观的升级改造,塑造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用系统思维打造美丽乡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实施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市率先启动乡村振兴试点先行区建设。持续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确保市级人居环境综合示范村覆盖率达50%以上。启动国省干道绿色通道建设,完成武黄路提升改造一期工程,全年新增美丽农村路10公里以上。加快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步伐,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8条,确保唐庄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杨庙村创成省级传统村落。

用绣花功夫优化城乡管理。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突出攻难点,围绕不文明养犬、户外广告、渣土运输、违法建设等整治难题,积极推进放权赋能,加快城市管理事权下放、执法力量下沉,提升执法精准化水平。全力疏堵点,以小区治理为重点,强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管小区”“红色物业”等机制化建设,研究出台“不合格”物业退出机制,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精心树亮点,持续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更大力度地打造一批示范点位、示范路段,对东西大街、大闸口等城市记忆进行保护修缮,努力留住城市的“魂”和“根”。

(四)注重文旅融合,在丰富城市人文内涵上厚植更大优势。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做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强清江浦文旅品牌,全面呈现“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的文化盛景。

让文脉辉映“百里画廊”。全面加快“一线七点”项目建设,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标志性区域。御码头片区以美景、美食为载体,深度挖掘运河文化、美食文化内涵,推动创新淮扬菜和经典淮扬菜加快“面世”、喜马拉雅书房对外开放,打造展示清江浦历史文化和美好形象的“城市会客厅”。1415街区以激发夜间消费潜力为重点,全面加快滨河活力酒吧街、中华传统美食街建设,推动奥斯卡等知名品牌酒吧对外经营,老舍茶馆、峨嵋酒家等老字号餐饮尽快开业,确保街区年内全面开街运营,打造夜间经济多元发展的“魅力不夜城”。清晏园周边以“追寻老城记忆、唤醒清江印象”为目标,启动文化创意园主体建设,实施原淮安日报社周边“微更新”,完成西大街古民居修缮改造,打造具有晚清、民国风格的“老城记忆区”。统筹推进文庙、都天庙、石塔湖、化工新村等片区的城市更新和保护利用,持续推动业态升级,更好彰显城市的底蕴特色。

让文旅绘就“诗和远方”。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牵引,着力加强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挖掘整合、转化提升,充分展现运河之都的时代魅力。全面擦亮大闸口这颗“运河明珠”,深入融合运河、美食、名人、戏曲、民俗等文化元素,有机串联清江大闸、国师塔、清江浦楼等历史地标,推出“梦回御码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让游客更好体验“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的唯美意境。优化“运河游、美食游、红色游、生态游”精品旅游路线,办好“四季歌”系列主题活动,组织百家旅行社走进清江浦,开展“画说百里画廊”美术精品创作,讲述好大运河故事,展示好清江浦形象。借势“世界美食之都”,借力西游乐园、方特乐园等超级文旅IP,全面做优“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积极招引一批知名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开通一批旅游专线、直达专班,打造一批“深夜食堂”、特色街区,努力将清江浦打造成为旅游消费承接地、目的地。

让文明飘香“千年运河”。深耕书香城市建设,健全四级阅读网络体系,持续放大泊堓空间、翔宇书房全省最美文化空间效应,完善15分钟便民阅读服务圈,擦亮24小时“不打烊”图书馆、“全民阅读节”特色品牌,让书香成为城市最独特的味道。依托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主阵地,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时代文艺精品,组织开展大运河非遗展等系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常态化开展“清江浦好人”季季评活动,精心打造“好人银行”志愿品牌,不断厚植城市文明基因,让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在运河大地上熠熠生辉。

(五)坚持绿色低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保持更大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之以恒改善环境质量、夯实生态本底、发展绿色产业,奋力书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认真落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生态之美散落在清江浦的每个角落。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大力开展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确保蓝天常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强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抓好断面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确保碧水长流。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危废处置专项整治,确保净土常存。

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三线一单”,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为未来发展留足环境容量。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完善环保联合监管执法机制,从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柴米河活水和景观提升工程,建成东港体育公园,全域打造阳光湖、古盐河、东大沟等34条幸福河湖,年内完成植树造林2000亩,用绿色生态长廊映亮城市发展“底色”。

高水平推动绿色转型。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业和低端低效产能,以更高的环境标准倒逼产业转型,确保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切实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严格落实项目落户环境评审制度,严把项目建设、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环保准入关,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引导旺旺食品、华瑞天成等企业打造绿色产品、争创绿色工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家园。

(六)坚守初心使命,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展现更大作为。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切实把民生“难点”变为惠民“支点”。

促进更多元的富民增收。落实落细各项就业政策,更加关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引导更多人才来区留区创业就业,全年举办专场招聘活动60场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7000人。加强与在淮高校对接,定制培养更多符合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产业工人、高素质工程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因村制宜发展“一村一特”“一村一品”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平均收入突破55万元。

构建更普惠的民生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探索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新路径,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保障标准,支持慈善、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开展救助。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促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融合衔接,推动长西街道、浦楼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天山养老服务综合体主体竣工,九如城康养中心建成运营;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新增普惠托育机构2个、普惠托位100个以上,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加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

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优化医疗资源供给,推进区级综合医院和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清浦开明新校区、师院附小南部新城校区等5所学校,完善“三名”工程培育机制,将集团化网络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延伸,确保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4%以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新建一批健身步道、体育公园,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赛事160场以上。

(七)统筹安全发展,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上作出更大努力。切实强化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守牢风险“底线”。落实重大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加强对房地产、网络借贷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管控,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警惕防范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强化政府性债务动态监管,严禁新增隐性债务,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持续压降债务成本,确保债务率大幅下降。全面提升财政规范化管理水平,对重点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坚决削减低效无效支出。扎实抓好涉粮问题专项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各项重点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把牢安全“红线”。进一步压紧压实“三个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加强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狠抓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督导反馈意见整改,定期对汇通市场消防安全隐患等重点问题开展“回头看”,坚决防止问题反弹。积极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决战决胜“三年大灶”,围绕建筑施工、商贸商场、工矿企业、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树牢治理“高线”。按照市委提出的“当好社会治理创新者、实践者、引领者”要求,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加快构建“三网融合”服务管理新格局。启动建设区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打造一体化指挥、一站式服务、一张网管理的清江浦区域治理“智慧中枢”。深入实施“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期安全稳定。持续深化平安清江浦建设,建好“新一代雪亮工程”,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政府的“责任清单”。今年,区政府将继续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大力实施教育提优、居民健康、百姓安居、就业促进、环境提升、道路通达、文体惠民、便民服务、社会保障、特殊关爱等“十大惠民工程”,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四、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

各位代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持之以恒抓好自身建设,切实担负起推动清江浦跨越赶超的历史重任。

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更加自觉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

强化实干为要的责任担当。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重任面前敢想敢干,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竭尽全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健全完善政府工作督查问效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从部署到落实都环环相扣、有始有终,让“躺平式”“混日子”的干部躺不住、混不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主战场,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确保定必干、干必成、成必优。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推进常务会学法,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加强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刀刃”上。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经营等重点领域监管和廉政风险防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万里征程风正劲,扬帆起航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向未来,笃行不怠开新局,全力当好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主力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两在两同:即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2〕“1+N”惠企政策大礼包:“1”即《清江浦区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N”即在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

〔3〕基层“三整合”改革:即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三方力量改革。

〔4〕“一线七点”项目:“一线”即清江浦里运河沿线8.5公里范围,“七点”即1415街区、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文庙片区、都天庙片区、清晏园周边、石塔湖片区、化工新村片区。

〔5〕“一线一园”文旅廊道:即以阳光湖公园为中心,柴米河、蛇家坝干渠为两翼的文旅特色廊道。

〔6〕五大功能区:即北部主城历史文化核心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及南部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港产联动活力区、特色田园风貌区。

〔7〕“三名”工程:即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工程。

〔8〕“3+N”都市型先进制造业:“3”即生物医药、现代食品、锂电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N”即淮钢特钢、淮阴烟厂等重点企业。

〔9〕“1532”工程:即全年实现工业投资不低于100亿元,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50个,通过市开竣工考核工业项目分别不少于30个、20个。

〔10〕“四行”系统:即车行、人行、船行、骑行系统。

〔11〕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关联阅读:一图读懂《清江浦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