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11320812MB0499454C/2024-00091 发布机构 清江浦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公开日期 2024-09-29
文  号 主  题 体  裁
文  号 主  题 时效说明
2024年清江浦区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秋播工作事关明年夏熟乃至全年稳粮保供,夯实夏粮丰收基础,才能赢得全年粮食生产主动权。针对我区实际情况,2024年清江浦区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思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继续引导品种布局,提高耕播质量,立足防灾减灾,加强培训指导,为明年夏熟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一、引导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合理布局

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周年高产高效的要求,合理规划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积极推介适应区域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和优质种源,落实好小麦品种区域布局及连片种植 。品种选择要突出抗病与广适相结合、高产与优质相结合,加大多(高)抗且高产优质品种推介力度,确保大面积生产用种安全,重点推广对赤霉病和穗发芽抗性较好的熟期偏早的小麦品种,本区以淮麦44、淮麦50、淮麦66、西农979为主体品种,试验示范种植郑麦1860、徐麦100等高产优质品种,并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实行良种良法。

二、力争秸秆高质量深还田,提高耕播质量

“ 种好 ”是基础,近年来,我区大面积生产中有少部分麦田存在穗数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播种质量不高(播种不匀或播种过深、秸秆还田质量差、出苗不均匀、弱苗死苗等)。因此要根据墒情和茬口选择适宜的耕作播种方式,注重提高农机农艺配套水平,创造良好的适播土壤环境,提高播种质量。碎草匀铺要到位。特别是水稻完熟期机械收获,要选用或加装秸草切碎和匀撒装置,同步切碎稻秸秆。收获时留茬高度≤ 10cm ,秸秆切碎长度≤10cm,漏切率≤1.5%,抛撒不均匀率≤20%。若稻秸留茬高度达20~30cm,以及玉米或大豆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要注意秸秆粉碎机匀速行驶,粉碎刀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深埋匀埋要达标。要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进行埋草及旋耕整地,土壤墒情适宜时(相对含水量70~80% 、绝对含水率20~25%),采用“铧犁+旋耕 ”:使用120马力以上四轮驱动拖拉机配置铧式犁(犁铧数≥4 )进行旱耕深翻作业,耕深达到20~35 cm,在深翻作业同时进行秸秆还田,尽量实现秸草埋深≥18~20 cm,土壤对秸秆的覆盖率≥90%,深翻后进行晒垡3天左右;地烂时,采用“铧犁+晾晒+旋耕”,确保秸秆分布深而匀,防止秸秆堆积成团。深翻深埋秸秆后,在正常土壤墒情条件下,使用6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置相应幅宽的耙或旋耕机进行精细整地作业,保证田面平整,高低误差不超过3cm。要注意旋耕机作业保持低档速才能提高作业质量,不漏不重。

三、高质量播种,夯实小麦单产提升基础

俗话说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是实现“足穗、壮秆大穗、增粒增重”高产目标的基础。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关键措施:

(一)坚持适期播种,压缩晚播面积。

根据我区稻麦两熟茬口季节偏紧的主要特点,小麦秋播总体上要突出一个“抢”字,在确保播种质量的基础上抢抓秋播进度,尽可能适期播种。一般情况下,播期每提前一个星期,田间出苗率可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在茬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早播,以提高田间出苗率,确保早发分蘖、多出冬前大蘖,促进冬前壮苗。我区小麦适宜播期在10月20日~30日。

(二)坚持适量播种,确保适宜基本苗。

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预期成穗数,在此基础上春季用好拔节孕穗肥,主攻粒数和千粒重,挖掘增产潜力。大面积生产上,适期早播采用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以内;适期播种采用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6-18万。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适期播种在墒情适宜和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需适当加大播种量。

(三)坚持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

适墒播种是提高播种质量的重要条件,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 70%~80%)时播种,既有利于机械作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也利于播后及时出苗,促进齐苗壮苗。秋播时遇到干旱情况,应立足抢墒、造墒、抗旱播种,若遇连阴雨天气或土壤湿度过大田块,要掌握“宁迟勿烂”的原则,应提前开好“十字”沟或“串心”沟排除田间积水,创造适播条件,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出苗不齐(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

(四)坚持农机农艺配套,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秸秆还田是否到位,整地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到播种出苗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农机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一是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碎草切碎长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匀铺不到位需人工辅助撒匀。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旋耕等方式进行灭茬埋草整地,提高整地质量,创造小麦适播条件。耕翻灭茬埋草是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推广犁旋一体秸秆还田作业机(耕翻埋草+旋耕整地),大力推广旋耕灭茬(2次深旋埋草)作业,其关键在于机械动力要足(100马力以上机械)、墒情适宜,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要杜绝小型手扶拖拉机旋耕埋草作业。在季节允许、墒情适宜、秸秆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在碎草、匀铺、晒干的基础上,采用“旋耕-灭茬-埋草-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机械直接播种作业。三是播后适度镇压。播后适度镇压可确保种、土紧密结合,防止吊空苗及土壤跑墒。四是基肥中增施氮肥。一般基肥中应增加总施氮量10%左右的氮肥,防止秸秆腐熟过程耗氮影响壮苗。

(五)坚持条带机播,提高播种质量。

尽量采用机械播种,如条播机、带状条播机等,控制好籽粒分布的均匀度,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匀播。目前我区仍然存在人工撒播播种方式,其播种量和均匀度难以准确掌握,播量偏大效率低,极易造成深籽、露籽、丛籽,易恶化群体和后期倒伏,使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下降,是制约我区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推广条带机播种麦方式,是扭转人工粗放播种方式、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

四、高效精准施用肥药,落实单产提升关键田管技术措施。

肥料施用要满足目标产量下小麦各阶段生长发育需求,推广优质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高效(机械、湿润等)施肥等技术,提高肥料运筹的科学性和肥料利用效率,节省施肥成本。控制氮肥总量。要根据地力状况、产量水平、 品种、墒情、 天气等条件合理确定施肥量。小麦亩产500~600公斤、400~500公斤、300~400 公斤水平下的亩总施氮量一般掌握在 16~ 18 公  斤 、14~ 16 公斤、12~ 14 公斤纯氮,并根据土壤基础肥力适当增减。施足基苗肥。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尤其要注意施足基肥,特别是氮肥不足的要早施苗肥,基苗肥应达到计划总施氮量的60%。大面积生产中特别需防止早春过早过量施肥、避免拔节肥施用偏早。提高肥料利用率。注意根据小麦吸肥规律和中强筋、 弱筋品质栽培要求合理调整基追肥比例。有条件的地区,示范推广“速效氮+缓释氮”一基一追施肥模式。提高化除效果。化学除草要坚持“ 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科学用药 ”的防除策略,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喷药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冻药害的发生。

五、立足防灾减灾,做好单产提升保障

主动抗灾应变是小麦丰产丰收的重要经验。要树立全程防灾减灾意识,从秋播开始打好防灾减灾基础。一是药剂拌种,防病壮苗。推广使用种子包衣或播种前药剂拌种处理,预防小麦腥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的发生和地下害虫、蚜虫等,可选用22%苯醚·咯·噻虫FS 20ml对水180ml 拌种或包衣10kg麦种;为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可采用二氢卟吩铁等进行拌种;适期早播时也可考虑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壮苗、促根增蘖。二是配套沟系,排涝降渍。田内外三沟配套,事关能否活熟到老不早衰。要高标准开好麦田一套沟,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排等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要求田外沟沟深≥1米,田内竖沟间距2~3米,沟深≥20cm;横(腰)沟间距40~50米,沟深≥30cm;田头沟沟深≥40cm。田头沟需与外沟完全连通,如条件满足,横(腰)沟也尽可能做到与外沟完全连通。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或排涝。三是合理镇压化控,提墒保湿防灾。旱茬麦田播前和稻茬麦田播后要根据墒情适度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接 ,弥合土缝,提墒保温,促进齐苗。冬前苗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镇压,确保安全越冬。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旺长。四是及时制定各项抗灾应变技术措施。针对播种出苗期间可能遇到的出苗不齐或干旱、湿害等不利气候条件,及早制定各项抗灾应变技术预案,确保秋播工作顺利进行。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要及时提出抗灾应变技术意见,切实抓好灾后技术指导工作,有效控减因灾损失。

六、加强培训指导,做好技术服务

结合各类项目实施,认真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积极开展秋播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电视广播专家讲座、技术手册、挂图等有效形式,通过手机APP、公众号、抖音、“农技耘”、“微信群”、“云课堂”、“公众号”、“视频号”等现代网络手段,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优质农资、惠农政策的宣传引导。深入基层农户开展秋播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要重视对种植大户的指导服务,也不能忽视种植小农户的服务需求,切实将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