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20812MB0509229A/2025-00002 | 发布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公开日期 | 2025-01-16 |
文 号 | 清市监法〔2025〕1号 | 主 题 | 市场监管 | 体 裁 | |
文 号 | 清市监法〔2025〕1号 | 主 题 | 市场监管 | 时效说明 |
2024年,清江浦区市场监管局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市场监管职能,积极探索创新行政执法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现将全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我局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年初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年内每季度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并及时通过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法治政府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局党组书记、局长带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健全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不断提高自身依法行政能力。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信息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严格施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高度重视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外部监督,均依法依规办理。健全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本局合同审查、重大执法决定、疑难案件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责任制。制定普法责任清单,通过结合执法办案、走访调研、重要节点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的方式,将普法宣传认真落实到监管服务工作中。积极开展行政指导,以行业约谈、从业者培训、编发资料、现场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读法律法规要求,指导和规范从业行为,增强企业和群众的守法经营意识。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推进登记注册服务改革。在简政放权、简化流程、减轻经营主体负担上持续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一是允许个体工商户跨区迁移。实现个体工商户省内跨区域迁移全程网上办,办理迁入迁出177户。二是直接变更经营者。“老字号”个体工商户在变更经营者时,可以直接延续成立时间、字号、档案、管理等事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推动分型分类申报认定。分型全区生存型79564户、成长型5743户、发展型809户,积极宣传、摸底、发动、推动个体工商户“名优特新”分类申报认定,第一批计划认定66家。四是再造“个转企”登记程序流程。将“个体工商户注销——新办企业”的两个流程压缩为“个体工商户变更为企业”一个流程,并保留原字号、行业特征,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促进做大做强,已完成“个转企”38户。
二是强化“小个专”党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深入经营主体,积极主动“送法规”,精准及时“送政策”,立足需求“送服务”。常态化开展“爱骑日”党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15场次,充分体现关怀和温暖,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个体经济和新就业网约配送群体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全年企业年报率99.8%。个体工商户新增8109户,全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131902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02123 户,企业29606户(含外资企业28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3户。
三是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以区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协助审查区政府办及各部门文件12份。对区政府网站公示的各镇(街)2023年以来文件开展全覆盖检查,督促补审文件1份,督促调整违规文件1份,确保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文件应审尽审。将公平竞争政策再次纳入区青年干部培训班课程。编写公平竞争审查政务信息8篇,分别被《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中国报道 网》等期刊媒体采用。依托2024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组织区相关部门紧扣活动主题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电子屏、宣传栏等方式在各单位办公楼、办事大厅等显著位置张贴悬挂海报和条幅、播放宣传视频。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在线上广泛宣传公平竞争相关法律法规。活动期间,我局在人流密集的商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向往来市民及商家宣讲宣传公平竞争相关政策,倡导公平竞争文化。宣传周活动期间,我区共悬挂横幅、展板77条(块),发放宣传材料980余份,组织培训30场次。
(二)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打造公平有序市场。
一是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年初由我局牵头制订《清江浦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计划》,并上报省市局备案,各部门严格按照计划有序实施检查。2024年,全区制订双随机任务133个,抽取检查对象2514户,其中跨部门监管任务87个,联合抽查企业2315户。我局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创新“信用+执法”渐进式监管、搭建助企塑信“移动工作站”、推进“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改革、开展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相关案例入选“江苏发布第一批服务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措施落地实例”。《淮安日报》、《人民日报》网站、《今日头条》、《中国市场监管报》网站、《学习强国》等媒体均推介我局做法。
二是坚决守牢四大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1.食品安全方面。推动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落细落实,全区纳入包保的食品市场主体7500家,参与包保的包保干部760人,全部签订责任清单、承诺书,包保督导率、问题整改率均为100%。建立学校食堂“一校一档”,推动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多元化解和源头治理。全面排查整治制售“特供酒”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行为,检查肉类产品生产销售单位182家次,发现问题17个,全部完成整改。完成食品检验2705批次,抽检率为5.20批次/千人,不合格率2.62%。
2.药械化安全方面。严格落实药品网络销售、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染发类化妆品等专项整治要求,全年检查药店239家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62家次、医疗机构112家次、疾控机构与疫苗使用单位22家次、化妆品经营主体42家次。办理药品零售许可214件,医疗器械经营许可58件,医疗器械经营备案194件,其中25件核发药品零售许可引导企业通过省级“开药店一件事”系统进行申请,全市领先。评价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50例。药品抽检151批次均合格。
3.特种设备安全方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系统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累计检查特种设备相关单位266家次,发现安全隐患52条,下达监察指令书18份,确保闭环管理。依法查处特设违法案件3件,罚没款5万元。持续推进使用特种设备安全智慧服务平台,加大网上远程监管力度,利用智慧平台提示设备预警信息,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覆盖面、时效性。深化电梯“保险+服务”创新监管模式成果,积极推进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推进电梯无纸化维保,确保电梯安全。
4.质量安全方面。对灶管阀、消防用品、电器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专项检查600余次。抽检8大类29种工业产品102批次,发现问题闭环整改。对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拉网式全覆盖监督检查,严查销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车用蓄电池及充电器等不合格配件、无3C认证、擅自加装改装拼装、不履行进货查验等违法行为,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9 起,罚没款17.36万元。
三是提升市场监管质效,打造公平有序市场。
1.强化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围绕主城区产业特色,联合专业机构为企业上门服务,量身打造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为发明申报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年指导性目标1060件,全年完成1070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年指导性目标150件,截至10月底完成154件。完成专利纠纷裁决案件4件,办结商标侵权案件16件。知识产权运用完成质押融资项目55件,质押金额2.8亿。企业贯标备案完成13家,专利许可转让361件。正大清江制药成功获批“中国专利”优秀奖。
2.标准计量引领前行。结合“打假兄弟”舆情,加强对电子计价秤、加油机、燃气表等民生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查处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和“作弊秤”等计量案件27起,罚没款51400元。组织辖区企业积极申报标准创新型企业,去年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获2023年度江苏省企业标准“领跑者”。
3.价格监管稳基惠民。重点关注食品、药品、生活必需品、物业、殡葬、教育培训、停车的的价格以及收费事项,严厉打击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诚信经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检查行业协会商会4家、中介机构3家、港口口岸企业3家、燃气企业2家,指导帮助企业合法合规减少费用和交易成本。
4.网络交易和广告监管持续深化。探索直播经营合规指引,以“淮安红椒”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研究制订直播经营合规指南,助力品牌发展。整治校外培训、房地产、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广告乱象。加强婴幼儿托育服务、校外培训服务等示范文本的推广,减少合同纠纷隐患。聚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领域,强化对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监管。
(三)有效加强法制监督,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一是积极开展案件审核和评查工作。2024年,全局案件审核工作顺利推进,全局共审核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273件。组织案审会和局领导集体讨论会议20余次,共会审案件80件,集体讨论案件18件。积极开展“一季一查一通报”,对各基层分局开展4次自审案卷评查工作,我局选出10本不同类型的行政处罚案卷优秀案卷参加市局案卷评查活动,其中1本认证类处罚案卷被市局选中报省局参评。
二是积极推进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有效应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2024年,我局遵循合法、合理、必要、恰当原则,继续推进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探索实施全过程说理式执法,开展柔性执法。坚持过罚相当原则,指导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结合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综合考虑影响法律实施效果的因素,科学确定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避免“小过重罚”和“类案不同罚”。截至12月底,全局一般程序行政处罚免罚案件32件,减轻处罚案件92件,从轻处罚案件87件。全局共处理行政复议案件128件,其中101件已办结。区政府驳回申请人复议申请16件,维持我局行政行为40件,申请人自行撤回申请43件。共处理行政诉讼4件,1件尚在审理阶段,1件驳回起诉,1件驳回诉讼请求,1件准予撤诉。
三是提升执法人员素质能力。推进执法队伍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着力培养通专结合、一专多能的综合执法人才。拓宽执法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岗位能手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在基层分局开展季度评查,以被评查案卷作为教材,对案件程序、文书制作进行点评,开展以案说法。4月下旬,邀请局法律顾问对全局执法人员开展法治培训,培训内容为“新《行政复议法》背景下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回应”。5月上旬邀请区“知行合一”依法行政宣讲团律师来我局开展“败诉案件说依法行政”宣讲会;7月组织全局执法人员参加区政府组织的执法证培训。积极探索创新合规宽宥等方式、开展邀约式执法检查,提升服务技能,夯实执法基础。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业务能力与履职要求的差距仍然存在。市场监管业务较多,专业监管人员相对匮乏。从知识结构上看,从事综合性管理专业的人多,涉及重点业务领域的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专业的人较少,虽然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疲于应付,干部业务素质与履职需求不相适应。
(二)维护市场秩序的能力面临新形势挑战。新业态、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动力,同时也引出了监管新“课题”。传统的监管思维和监管手段受到极大挑战,对监管部门的施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护航新业态健康成长,是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2025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加强市场监管履职,强化行政执法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开展民生领域执法“铁拳行动”,实施文明农贸市场治理提升行动,加强网络交易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三书一函”督促落实机制,进一步统一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二)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持续改革完善制度举措,厚植经营主体发展“沃土”。在优化规模结构、提高活跃程度、提升合规水平、增强创新与竞争能力、助力提质增效、引导承担社会责任上下功夫。
(三)有效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一是为提升全局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对全局执法人员特别是案件承办人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按季度分专题针对办案薄弱环节进行“对症下药”,为全局执法办案做好全面“体检”工作。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不断健全长效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案卷评查等各项制度。继续开展自审案件质量评查“一季一查一通报”活动,加大对错案和问题个案督促纠正力度,每季度用一周的时间到各属地分局随机抽取自审案卷若干进行评查和讲解,同时组织分局执法人员开展案件研讨,答疑解惑,提高案件办理质量水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