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11320812MB0499454C/2025-00036 发布机构 清江浦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公开日期 2025-04-22
文  号 主  题 乡村振兴 体  裁
文  号 主  题 乡村振兴 时效说明
2025年清江浦区水稻生产技术意见

紧盯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推进高产优质片区建设。全力聚焦“推技术提单产”这一中心任务,筛选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品种,扶持发展规模化集中育秧,控减直播稻种植。聚力推广壮苗足苗高质量机插和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绿色高效植保技术,稳定提高水稻单产。培强主体、培树典型、打造品牌,助推稻米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

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确保除入海水道国家工程外的水稻面积稳定,单产提升显著。全区水稻面积种植8.05万亩以上,单产达625kg/亩。扶持发展规模集中育秧,积极推广机插秧。控制直播稻面积比上年下降1.5万亩,粮食生产项目全部要求是水稻机插秧,稻谷生产补贴政策向机插秧方面倾斜。严格控制种植直播稻面积。提高直播稻管理技术水平。建设5000亩水稻高产优质片区1个,实施水稻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实现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推动水稻单产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选用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种

围绕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加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示范推广,筛选适宜本地区应用的优质、高产、高抗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加大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整体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大面积生产上选择南粳5718、金香玉686、淮稻5号等为主体品种;示范南粳9208、南粳9308、南粳5818等优质食味稻品种;推广甬优6711、津粳优2186、常优粳10号等高产优质杂粳品种。开展优新品种(系)和高产优质杂粳试验、筛选与展示推介工作,切实加快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

三、推广高产优质技术模式。

按照轻简化、标准化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以精确定量栽培为核心,加强壮秧培育技术指导,巩固提高毯苗机插面积,加大推广水稻机插的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建设育秧中心和育秧主体培育,全力稳步扩大水稻机插秧种植规模。

1、水稻育秧技术。推广壮秧剂拌土、基质代替营养土、机械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立苗、硬地摆盘炼苗、无纺布(防虫网)覆盖、微喷灌控水等育秧技术,扩大壮秧剂、基质、秧盘、无纺布、安全高效生化调节剂等配套育秧物化产品的应用,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突出控种、控水、化控等育秧环节,培育适于毯苗(钵苗)机插、杂交稻机插和综合种养应用的适龄壮秧。

2、毯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提升毯苗机插技术水平,示范推广机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力扩大机插秧推广规模,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面积。落实好适期移栽、栽足基本苗、精准调控肥水、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推行统一化管理,构建高质量群体。加强插秧、施肥、化除一体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促进肥药品种与机械装备互为配套,增强肥药减量高效、省工节本提质效果。

3、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插秧配套技术。一要提高麦秸秆还田水平。选用80马力以上旋耕机械,还田深度达到15cm以上,控制泡田水深,选用高质量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二要培育标准机插秧苗。机插育秧全面应用旱秧绿机插秧壮秧剂,适当降低播种量,每盘播量芽谷控制在110-150g范围,推广应用无纺布覆盖技术,积极示范基质育秧技术;三要提高整地质量。同一田块高低差不能超过3cm,整田后2-3天插秧;四要提高栽插质量,控制基本苗。株距调至最小8-10cm,取块每穴达到3-4苗,亩插7-8万基本苗;五要加强水浆管理。插秧后保持田间薄水层至湿润护苗,分蘖期适当露田通气增氧,排毒促根促蘖;六要调整肥料运筹。采用“降氮调优”技术,总氮量控制在16-18kg/亩,调优基蘖肥与穗肥比例至6:4。

四、抓好病虫防治和强化防灾减灾技术,警惕灾害频发重发

结合植保信息,做好病虫防治工作。重点加强种子处理、秧田防治和大田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防治工作,提高保产效果。

加强水稻高温热害、低温冷害、涝灾、重大病虫害等灾害的预防、补救等技术措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覆盖率与到位率。牢固树立抗灾必先立足防灾的思想,一旦成灾,即可拿出针对性科学预案,及时落实补救措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切实做好水稻全生育期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工作。

五、加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加强水稻苗情监测,线上线下同步指导。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在水稻育秧移栽、够苗搁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根据水稻苗情、天气条件、病虫情报等,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微信、网络、技术明白纸等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户。积极组织技术培训指导和宣传观摩,通过农民技术培训,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

区级生产技术咨询电话:83515350、83515670,方便种植农户及时咨询和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