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镇街传真
清江浦:和美乡村 向美而行
时间:2024-05-30 15:32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作者:   字号:[ ]

初夏时节,走进清江浦区和平镇三闸村,只见到处草木葱茏,鸟鸣啁啾,笔直整洁的乡村道路穿过错落有致的房屋伸向远方,村民有的在田地上、大棚内辛勤劳作,有的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统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特色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社会善治度,加快建设“空间布局优、生态环境美、产业支撑强、 基础设施好、治理水平高、融合程度深”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人居环境,扮靓和美乡村“颜值”

走进和平镇唐庄村,河道围绕村庄蜿蜒而行,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一栋栋规划齐整、白墙红瓦的三层小楼错落有致,门旁简洁一致的小花坛鲜花簇簇、瓜果累累……唐庄不仅保持了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而且各种“文明户”“门前三包”“美丽庭院”,以及村规民约、集体土地等标识牌随处可见,明晰规划了村庄道路和宅基房屋界线,实现路宅分离。通过个性化出新墙面、村庄内外种植绿化、主要道路打造景观小品等措施,整理村庄公共空间修建村史馆和网格睦邻驿站等场所,着力打造具有苏北水乡特质、富有乡愁记忆的新型农村社区。

“现在上厕所舒服多咯,再也不用担心夏天臭气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得瑟瑟发抖了。”家住在武墩街道王庄村十二组的吴大爷笑呵呵地说。农村传统旱厕改造成水冲式厕所,大大改善了农民如厕体验,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传播,提升农村人居卫生环境,也提高了村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我区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坚持点线面协同,一体推进乡道、河渠、田园、村庄、庭院环境改善提升,不断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推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环保措施,让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昔日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变为今天整洁宜居的“美丽村”,如今在我区比比皆是。

发展乡村产业,激活和美乡村“引擎”

小满时节悄然而过,阳光渐渐变得炽热而耀眼,位于清江浦区和平镇的淮香食用菌有限公司育菇房内却是一片清凉,一排排杏鲍菇在恒温的“温室”中茁壮成长。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有的正专注地剔除发育不良的菇蕾,有的则熟练地采摘成熟的杏鲍菇,送往包装车间,准备装箱销售。作为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杏鲍菇良种创新基地、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该公司日产菌包20万包、鲜品杏鲍菇120余吨,截至目前企业已带动本地农户就业500余人,直接工资性年收入人均超4万元。

走进位于武墩街道的柴米河博士农园,一座座薄膜连栋温室大棚有序排列。大棚内,智能传感器、自动化育苗设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与浪潮云洲合作构建的淮安红椒种植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应用新型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物联网等,实时采集大棚内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参数,实时进行遮阳、灌溉、通风等调控,可以实现红椒育苗成活率提升3%,用工成本降低50%,打造了淮安红椒省人、省心、省财、省力、省事新模式。

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环境更美、生活品质更高,还要让百姓的钱包更鼓、幸福成色更足。近年来,我区探索“园区+村居+合作社”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家门口产业,增强产业联农带农功能,促进人口、产业、土地集中集聚。种植作物有收入、土地流转有租金、入园务工有工资、合作社入股有分红……在清江浦,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碗”、实现“致富梦”。

深化乡村治理,夯实和美乡村“根基”

棚子里摆着桌椅,旁边有个灶台正在煮茶,生动还原了赶路人在甘露棚喝茶的场景,这就是全国文明村“甘露村”名字的由来。走进甘露村村史馆,红外线自动感应技术器数字实时跳动着,自2022年3月安装以来,参观人数已达一万余人次。二八大杠、老式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耕作器具……村民们无偿捐赠的一些老物件,充斥着时代的记忆。特别是村民参与编制的村规民约、甘露村的婚俗改革等也都陈列在村史馆内,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每一个来这参观的人,成为黄码镇乃至清江浦区开展移风易俗教育的重要阵地

“小彭,我家下水管堵了,你看能不能来帮我一下。”家住盐河街道吴圩小区的张阿姨通过“网格服务”微信群向吴圩村第一网格员彭海兵求助。为更好地服务群众,盐河街道通过建立“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平台,及时在网上收集汇总居民意见建议,形成到边到底的智慧服务模式,实现群众诉求、风险隐患等身边小事流转分办、联动处置。

兴建村史馆,承载乡愁记忆,助益乡村治理;强化网格治理,聚民心铸同心,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同时,我区还注重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民主决策等,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村落净美、产业兴旺、民风淳朴。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着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我区从群众需求出发,从群众喜好着手,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