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区卫生服务是真不错,医生跟我们很熟悉,感觉很亲切,我疼了好久的颈椎病,在‘针灸+中药’治疗后明显好转。”近日,家住关城花苑的居民张女士来到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中医治疗,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对症的医疗服务,真是“宝藏医院”呢!
近年来,清江浦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着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努力为群众提供近便、经济、放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全区16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全科服务”“专家门诊”“中医绝活儿”。
记者走进城南中心中医馆,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墙壁上挂着中医人体经络和穴位示意图,药房里一排排整齐的药柜上标注了各种中草药的名称,站在诊室门口便能闻到浓浓的中药味,几位中医师正忙着给患者把脉、问诊,有条不紊提供刮痧、电针、艾灸等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满足周边居民的小病、慢性病治疗需求。“我们在传承中医技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创新,切实为群众减轻病痛、解除烦恼。”中医科负责人颜春红介绍,科室拥有局部熏蒸治疗仪、生物电反馈治疗仪等多种设备,可运用针刀、针灸、艾灸等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该中心也是省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优秀实施单位、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挂牌单位,目前正积极创建省级五级中医馆。
作为主城核心区,人口密度高、就医需求多,为进一步完善医卫服务体系,清江浦区卫健委、医保局、财政局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医疗、医保、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等工作,保障体系高效有序运转。
“叔叔,您保持腰背挺直,握紧这个手柄,尝试用大腿上肌肉发力,去对抗器械阻力。”57岁的刘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训练中心,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腿部康复训练。这里就像一个“训练场”,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器、电动起立床、功率自行车等康复训练设备一应俱全,主要面向疾病恢复期康复、后遗症期改善、慢病期护理等患者,为他们的康复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市民来说,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特色科室多,而且看病门槛低,诊疗服务便捷高效。“刚来的时候走路一瘸一拐的,没想到现在走起来轻快了不少。”刘先生说,这样的治疗方案不仅让患者少受罪、少花钱,而且疗效显著。去年底,刘先生来到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当时右侧下肢肌力1级,不论坐着还是站立都很困难。经过三个阶段的系统康复训练,已经可以依靠器械缓缓步行。
“仅靠单一的治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医养需求,我们将原先碎片化的服务进行整合,更高效地服务患者。”中心负责人侯建斌说,通过打造综合诊疗特色团队,集中高质量中医诊疗资源,提升诊疗的全面性与连贯性,突出发挥慢病防治优势,并根据不同人群的体适能测试和健康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系统性、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在这种诊疗服务模式下,患者就诊从以前‘病人围着科室转’变成‘医师围着病人转’,不仅拉近了医师与病人的情感距离,提供更有人情味的医疗服务,还能让病人得到更具综合性、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清江浦区第二家基层慢病筛防中心项目正在该中心快速推进中,正式投用后将进一步推动“两筛三防”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中心慢病综合防治能力和整体医疗水准;与此同时,加强中心与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等医疗单位的紧密协作,深入实践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提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