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在家门口,方便照顾家里,我很满意。”近日,府前街道京北社区54岁的赵瑞告诉记者,年初离职后,社区就业服务站让他来‘家门口服务中心’试试,会电脑修理、做过文职工作的他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区以民生需求为着眼点,聚焦困难群体急难愁盼,系统谋划“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扩展服务半径,延伸服务链条,打通服务群众就业创业“最后一米”,将惠民事办实、办细、办好。
“一对一”精准服务稳就业
“你们帮我联系的这份工作就在我家小区门口,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待遇也不错,真是太感谢了。”长西街道长西社区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开展调查走访时,了解到居民左燕梅失业在家有一段时间了,根据她之前在餐饮行业工作的经历,工作人员帮助联系有用工需求的禧荟大酒店,很快左大姐便成功入职。
“我们通过与缺工企业联系,收集缺工数量、用工需求、岗位需求、技能要求等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扩就业工作中,积极吸纳困难就业群体,并及时向辖区内有意愿人员点对点推送岗位信息。”长西社区书记卞海荣表示,社区根据走访中了解到的有就业意愿人员情况,梳理制定就业信息名册,逐个建立个性化就业援助档案,一对一开展帮扶。
做好就业工作,供需匹配是关键。区人社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类别、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精准提供就业政策、技能培训、岗位招聘、创业扶持等个性化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搭平台,拓岗合作助就业
前段时间,十几家单位走进浦楼街道延安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辖区居民早早就来到现场咨询了解情况。
24岁的严雅建大专毕业后因为没有手艺,只能做点零活,他的父母很着急,便带着孩子到社区招聘现场“碰碰运气”。“现场看到了很多符合我专业的岗位,和负责人也聊了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比起跑很远去参加大型招聘会,这次在家门口就有招聘会,我会尽快去面试。”社区书记朱敏知晓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助其与人社部门联系,同时指导鼓励小严考取叉车证,最终小严进入淮安比亚迪从事叉车工作。
延安路社区就业服务站根据家庭实际和就业需求,通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劳动保障窗口、户外大屏、微信联络群等平台,全面推送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与此同时,社区还积极争取区人社部门支持,精准实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常态举办招聘洽谈等活动,为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创造机会,为留守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岗位推介、子女助学等综合保障。去年以来,该社区就业服务站已开展招聘活动16场,技能培训11场,入职跟踪220人次。
强宣传,提升影响促就业
在府前街道京北社区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讲解最新就业创业政策,并根据需要进行信息登记,在这里,可以为求职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我们社区配备了一名专职社工,常态化为有就业意愿及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创)业培训、就(创)业指导、岗位对接等方面的服务。”京北社区书记王红霞介绍,我们在辖区的夕阳红广场、新星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同时积极探索使用微信和手机平台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将政策宣传覆盖到各类群体。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有就业需求的人搭建起交流互动的‘连心桥’和了解政策的‘新窗口’,把社区打造成‘前哨站’。”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实”字为首,实实在在提供服务;以“广”字为基,扩大信息发布范围;以“精”字为求,做好就业服务精细活,持续探索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体验到“就在身边”的幸福感、获得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