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洪交通要道到生态富民廊道,这条河堤藏着发展密码
时间:2025-05-14 16:49  来源:清江浦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作者:   字号:[ ]

       初夏时节,漫步在二河东堤,明媚的阳光洒在河面,荡漾起碎银似的粼粼波光,近处道路宽阔齐平,数方鱼塘整齐排列……“东堤路以前是‘万补路’,裂纹很多,骑车路过都要格外小心。东堤背水坡更是长满了杂草,乱糟糟的。”家住电站村的村民胡顺如,在“家门口”亲眼见证了二河东堤的改造提升过程,“现在背水坡被填平,路比以前宽了,一眼就能看到二河的美景,我很期待改造后的东堤。”

图片

       因1959年“分淮入沂”工程建设的二河东堤,是清江浦重要的淮河防洪堤坝和交通线路之一,涉及周边武墩、和平等镇街的多个自然村。为保证淮河下游防洪调度和行洪安全,清江浦区连续多年对二河东堤和沿线3座取水建筑物实施复堤加固、插塑防渗、维修养护等工程。2019年,二河东堤被“分淮入沂”整治工程竣工验收技术鉴定为1级堤防。

       谈及二河东堤的过往,胡顺如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从前。二河东堤最初是一条狭窄的土路,通行条件很差,在那个主要依赖人畜力交通方式的年代,每到雨季尤为艰难。在经历数次改造提升后,二河东堤改建为宽约7.5米的混凝土水泥路,成为当时淮安往返南京的主要通道。

       从市区出发,经过王家营南大桥、北门桥、淮三路,再经过城南、武墩,就可以沿着二河东堤、洪泽湖大堤一路到南京。胡顺如回忆说:“自修了水泥路,可以走汽车和货车后,东堤上每天都很热闹。”

       由于修路时间较早,加上多年来的车来车往,东堤路逐渐破损。“白天出行不便,夜里视线不清,雨天湿滑泥泞,稍不留神就会摔跟头。”提起路面状况,胡顺如和村民们都叫苦不迭。自宁连一级公路淮安段(G205)、宁淮高速公路通车后,东堤上的车明显少了,现在主要作为周边村民的通行道路。

图片

       “二河东堤堤防路面破损,不仅影响了当地村民出行质量,也严重影响了清江浦的生态面貌,制约了特色农业发展。”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陈国威介绍,去年7月12日,二河东堤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实施包括堤坝道路拓宽加固、生态步道更新提升、饮用水源地生态提升等工程。“原先东堤15.8公里堤防路面是7.5米宽的水泥路,建成后整个堤顶的宽度将拓宽至20米,并考虑增设一条游步道,背水坡则因地制宜连片种植绿化景观。”

       走进二河东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场,数台挖机、铲车、土方运输车正忙而有序地来回作业。“目前正在进行原堤防护坡清整和高家堰大桥桥北清表工作,已完成二河东堤拓宽工程约12公里。”陈国威说。

       据悉,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与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密不可分。2022年,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合理利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弃土,减少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耕地占用及移民安置的部署和要求,清江浦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积极向上争取,二河东堤生态修复工程成功纳入省自然资源厅批复的《2022年度淮安市清江浦区预支空间规模指标落地上图方案》、省发改委批复的《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市政府编制的《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与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图片

       “二河东堤生态修复工程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弃土就近综合利用,成功解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130万方土方占地及运输难题,预计节省耕地占用近500亩、运输费用约2000万元,既节约了成本,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陈国威告诉记者,同时工程正在申报大运河国家步道中央预算内资金,为二河东堤拓宽后的环境整治争取资金。

图片

       结合二河东堤生态修复工程,清江浦区紧扣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同步实施二河沿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统筹和平镇、融投集团及资规、城管等相关资源力量,因地制宜对二河东堤沿线13公里、3000亩养殖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渔业工程、尾水治理、碳汇造林和道路工程等措施,实现池塘养殖产能稳步提升、尾水排放稳定达标、水产品高质高产、渔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养殖基地水源均来自于二河,优质水源环境中长出的螃蟹口感鲜嫩、膏黄丰满,很受消费者青睐。”堤旁的“东成养殖基地”老板杨东成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蟹苗投放工作,“相信改造完成后,二河养殖的螃蟹品质会越来越好,沿线水产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谈起未来,杨东成充满期待。

图片

       陈国威表示,二河东堤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深度挖掘沿线景观、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带动南部片区旅游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逐步打造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富民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