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二河情,殷殷安澜梦
时间:2025-07-10 09:53  来源:清江浦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作者:   字号:[ ]

       “上次到大堤上看看,发现背水坡已经填平了,堤顶正在拓宽,一眼就能看到二河的美景。还是现在的条件好啊,我们那个时候真的没法比……”盛夏时节,走进和平镇电站村胡顺如老人的家,今年82岁的胡顺如身体硬朗、耳清目明、精神矍铄,向我们讲述着过往的历史,感慨如今二河发生的巨大变化。

图片

       1944年,胡顺如出生在洪泽湖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家庭并不富裕。深受祖辈实干的影响,他从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在基层水利战线奋斗38载,一直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多次被区水利局和灌区评为水电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1957年,“分淮入沂”工程二河段开挖,利用二河泄洪兼北送淮水灌溉及发电,顺河洞灌区管理所应运而生。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当时所长和一名老工人推荐并报公社审批同意,胡顺如被推荐到顺河洞灌区管理所工作。从走进管理所大门起,青年胡顺如开始了对水利事业的相识、相知、相守历程。

       “当时主要负责开关闸灌溉和巡堤,以前开闸关闸靠的是人工螺旋升降,十几个人带着摇把同时协力运作,要花一个小时才能把闸门拉起来,大冬天衣服都能汗透,但我们干得很起劲,号子喊得震天响,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说起以往的胡顺如,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岁月。

       “当年6月,我接到人生中第一次防汛命令,内心充满了畏怯,都不知道该去干什么。先是跟着同事,后来同事教我举旗、慢行、注意草丛、用棍子戳一戳看有无水痕等。”防汛现场几天干下来,胡顺如逐渐适应了灌所的工作,慢慢学会了巡堤查险,辨认管涌和散浸。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暴雨一场接着一场下,洪泽湖大堤及二河东堤防汛形势严峻,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提起这段往事,胡顺如至今心有余悸。“天上下着瓢泼大雨,白天我们徒步巡堤查险,晚上挑灯夜战汇总情况,那个时候吃喝住都在坝子上,记得大堤那时候就出现过渗水,幸亏处理及时,第一时间在堤坝上挖导渗沟,才没出现决堤。”

       洪水过后,新一轮治淮高潮掀起。二河东堤系统实施了导渗隔渗、护坡护岸、涵闸加固等工程措施,大堤防洪能力得到巩固、增强。得益于这些工程的落地,此后多年,淮河流域虽又发生过几次大洪水,但是灾害损失明显减小。回忆往事,胡顺如深有感慨:“现在条件好了,涵闸都是自动化控制,大堤固若金汤,堤顶全是水泥路,巡堤可以开车,也不用踩烂泥了,哪像我们那个时候全靠步行呀。”

       顺河洞闸、二河洞闸、中干渠、南干渠……灌所辖区长达15公里的堤坝和渠道,胡顺如走了38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闪现过他忙碌的身影。晒得黝黑的皮肤、汗水浸湿的衣服、沾满黄泥的胶鞋……这是多年来胡顺如的真实写照。

       那些年的经历,在老人的叙述中,犹如电影画面一般浮现在眼前。

图片

       在水稻插秧、防汛发电高峰期,虽然离家只有1公里,他时常要半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自家责任田里的活只能靠爱人去干,但爱人从不抱怨。       “没办法,我干的就是这个活,虽然家里需要我,但是外头的群众更需要我坚守岗位。幸好我的爱人非常支持我,也比较理解我,是我坚强的后盾。”言语中,胡顺如满是感恩和对家人的愧疚。

       如今的胡顺如老人,仍然经常到他再熟悉不过的二河东堤上看看。坐久了,便步履蹒跚地走到顺河洞灌区管理所旧址的空地上转一转、看一看。他说,这样看似平静无味的日子,却让他觉得很安心。

       临别之际,我们向胡老介绍了近几年的二河东堤及沿线的发展情况。当听到二河东堤生态绿色长廊正在逐步形成,二河沿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正加快建设时,胡老语重心长地说:“守好二河、二河东堤,就能护好、发展好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