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区卫健系统推进“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成效显著,机制运行以来全面激发广大员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各单位自主化、动态化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能力,实现安全隐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源头治理方面转变,为筑牢卫健系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支撑。
破冰突围:“吹哨人”制度让隐患无处遁形
为破解员工“不愿报、不敢报、不知报”难题,区卫健委建立以“主动发现-及时报告-公开奖励-彻底整改”为模式的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一是报告渠道多元,明确受理报告事故隐患的科室、人员和途径,灵活采用微信、QQ、电子邮箱等多种受理方式并强调保密制度,消除报告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忧。二是报告范围细致,事故隐患报告详细列明了需要报告的安全隐患类型和标准,确保报告范围全覆盖。三是公开奖励分级,根据报告隐患的风险等级、发现难易度、潜在危害性以及避免损失的大小等,设立了差异化、梯度化的奖励标准,同时明确奖励时效、奖励形式等环节内容。四是隐患整改闭环,对经确认的隐患,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时限,由分管领导跟踪督办,确保整改到位并将处理结果同步反馈报告人,形成管理闭环。
成效显著:全员“安全卫士”,“防护墙”坚不可摧
机制运行以来,区卫健系统迅速掀起“发现隐患、报告隐患”的热潮,全员安全意识显著提升。区卫健委利用每月的安全生产例会,加大宣传发动和推进,定期刊发《典型案例简报》供各单位学习参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响应,分别制定“个人比拼,科室对照”奖惩和“零报告科室约谈”制度,进一步推动机制运行。一是报告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报告事故隐患近百起,发放奖励金近万元,隐患发现报告的数量较机制实施前呈现指数级增长。报告内容主要由一线员工发现隐蔽性强的前端风险和潜在疏漏,隐患发现报告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二是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大量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在萌芽状态即被识别和清除。淮安中西医结合医院员工发现配电房线路烧焦问题,单位及时检查处置并成功避免了一起火灾事故。隐患的提前发现处置,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全员安全文化深入培育。一线员工由以往的“旁观者”转变为安全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吹哨人”,关心安全、关注安全、主动发现、及时报告已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和自觉行动,积极、正向的安全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四是安全管理不足精准发现。通过对各类报告的深入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制度完善、流程合理和资源配置优化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视角”和决策依据。
持续深化:打造卫健系统安全文化新生态
区卫健委主任指出:“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突出成效,进一步证明我们一线员工是保障系统安全最可靠的前哨和基石。这一机制通过“小奖励”稳固“大安全”,成功激活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不仅有效筑牢安全“防护墙”,更充分调动了全员的智慧和责任心,是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大安全”格局的有力举措。”
下一步,区卫健委将持续优化机制流程,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训力度,同时开展“优秀报告单位、个人和案例”评选,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更多人参与,让“人人都是安全员、个个都是监督员”的理念深植人心,为全区卫健系统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关闭窗口】